移動端應用
政務微信
政務微博
您當前的位置:首頁 >>要聞動態 >>部門動態 >>內容
自我市啟動新時代“兩個健康”先行區創建以來,市行政審批局作為牽頭全市“放管服”改革、打造一流營商環境的重要職能部門,牢固樹立項目為王、服務為先、行動至上的理念,營造企業家健康成長環境,助力和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。
以標準化為指引,完善政務服務體系。率先在常州范圍內完成了鎮、村兩級基層政務服務中心的提檔升級工作,網點覆蓋率和完成度位列全省第一方陣。同時加快政務服務事項、標準、模式、功能前移下沉,積極協調與群眾密切相關的事項進駐基層政務服務中心,實現村民辦事“小事不出村,大事不出鎮”。全面優化窗口建設,實施“前臺綜合受理、后臺分類審批、統一窗口出件”的服務模式,通過“好差評”、“第三方測評”等方式不斷改進工作作風,提升窗口服務效能。
以便利化為目標,創新政務服務方式。在政務服務體系不斷完善的基礎支撐下,持續推進“互聯網+政務服務”,逐漸形成了“渠道多、辦事易、效率高”的智慧政務服務方式,并以“設立線下專窗服務+暢通線上辦理渠道”的模式在“一件事”改革、政務服務“跨省通辦”、“市+鎮”雙代辦等亮點工作上取得突破。我市“一件事”改革在事項落地數量、服務覆蓋范圍、業務系統建設等方面位居全省前列,典型做法被《人民日報》作了專門報道;率先在常州范圍內建成政務服務“跨省通辦”工作機制,實現蘇皖合作示范區74項政務服務事項“跨省通辦”,事項數量和辦件量位居常州前列;首創“市+鎮”雙代辦,組建覆蓋市、鎮的專業化代辦隊伍,形成鎮代辦員對接企業,中心代辦員對接各相關審批部門的聯動機制。
簡政放權,為企業松綁百姓減負。積極推進賦權工作。一是深化開發區賦權。就行政審批局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中承接的各部門已劃轉事項,與兩大園區重新簽訂事項委托協議,加快實現“企業服務進園區,民生服務進社區”。二是推進鄉鎮賦權。圍繞基層“三整合”改革,以強化基層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能力為目標,積極推進我市鄉鎮賦權工作,共下放15項行政權力事項和10項公共服務事項。
改革先行,讓審批提速效能升檔。不斷壓縮審批環節、縮短審批時間、精簡審批材料,推動審批服務提質增效,穩步由“3550”向“1230”邁進,“1230”限時辦結率高達99.5%。在市場準入領域,以“減環節、減材料、減時限、減費用、減中介、優流程”為重點,優化企業開辦專區,最大限度為企業提供便利,市場主體活力迸發。2021年全市實有各類市場主體80447戶,其中新增法人企業3333戶,同比增長36.88 %,市場主體發展綜合指數位列常州第2,同時繼續實行“公章免單”的惠企政策,累計為企業減免企業開辦費用97.2萬余元。在投資建設領域,一是主動向鎮區推薦模擬審批服務,變“等地期”為“加速期”,為項目開工節省時間。2021年累計模擬審批項目33個,同比增長154%,平均節約用時49.1天。二是緊盯項目建成投產的最后一道關口——竣工驗收,印發《溧陽市重點工業項目聯合竣工驗收暫行辦法》,為企業開辟了一條“一窗受理、并聯審查、集中驗收、限時辦理、統一出件”的驗收快捷通道。企業從原來至少跑6個科室減少為跑1個綜合窗口,至少分類單獨進行現場驗收4次減少為集中1次,將驗收整體時間壓縮50%以上。
應進必進,拓寬交易范圍。按照“成熟一項、推動一項、進場一項”的原則,不斷擴大交易范圍和規模,做到應進必進,保障各類市場主體及時平等參與交易活動。
互聯網+,提升交易效率。以“不見面交易為常態,見面交易為例外”為原則,實現不見面交易全覆蓋。其中工程建設項目和政府采購不見面開標率達93.22%。
多措并舉,規范交易行為。放寬市場準入,建議清理公共資源交易領域規范性文件8份;精簡交易流程,取消招標公告、招標文件對投標人養老保險要求,評標時間平均縮短1小時;降低交易成本,采用電子保函,電子保函使用占比達100%;四是規范評標行為,加強對評標專家庫和評標專家的管理。
優化工作機制抓統籌。強化數據歸集,在常州范圍內率先建成人口、法人、社會信用、電子證照、空間地理五大基礎數據庫;優化項目管理,創新“事前專家評審、事中監理跟蹤、事后審計驗收”全生命周期管理,為我市城市數字化轉型發揮導向作用。
聚焦重點需求抓應用。通過打通各級大數據平臺,結合先進技術,構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智慧養老體系和智慧文旅平臺,全面提升我市信息化建設水平;開發全省首個政務服務一體化信用數據查詢平臺,讓更多行政審批服務事項實現信用承諾審批服務,被作為政務誠信建設創新舉措在全省范圍內推廣;筑牢疫情防控數字防線,在常州范圍內率先開發部署完成防疫常態化管理平臺等6個系統,全力打造“大數據+精密智控”硬核防線,助力政府防疫部門疫情態勢研判、精準施策、精細管理。